您现在的位置: 扭秧歌 >> 扭秧歌前景 >> 正文

晋中祁县民间文化之社火活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21 10:44:56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www.wzqsyl.com/

祁县社火是村民每年丰收之后,在正月间宣泄欢快情绪的种街头表演艺术从清代以来,经久不衰。村里的社火活动主要有放架火、扭旱船、背棍、铁棍、跑竹马、扭秧歌等。

放架火

早在清朝时,村里放架火就极为盛行。架火场设在南场里,有南北两处架火,设在刘必宁家门口东侧的为北架火,设在现刘源河院门口的为南架火。每座架火为12层,每层三四尺高,如逢闰年就再加做一层共为13层,表示一年通顺吉利。架火工艺精巧,花样繁多,如炮打紫金城、三打白骨精、火烧绿判官、龙抓五毒虫等。

放架火

放架火很是隆重、热闹,每年元宵节夜晚,几百个锅儿火,从三官庙院中一直排到架火场。夜幕降临后,天空皓月当空,庙里、街上灯火辉煌,观灯的游人挤满街巷。执事人从三官庙把火神爷请上,四人抬着进西门,出东门,入架火场,一路鸣锣开道,鼓乐喧天。

随后铁锅儿火开始点燃,顿时,一条条火线冲入云霄,满街欢腾雀跃,人人喜上眉梢把火神迎入架火场祭典后,再点燃架火,瞬间,色彩鲜丽变化多端的火苗把整个架火场照得如同白昼,不但本村人携儿带女观看,邻村十几里外的人们也前来观赏。

扭旱船

扭旱船,又称跑旱船。塔寺村的旱船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全村共有6只旱船,前塔寺3只,后塔寺3只。每年正月十五夜晚,村民自动组织扭旱船。起初前街的旱船跑到西头渠为止,而后街的旱船也扭至西头渠返回,后来才慢慢地合为一体。

扭旱船4人一组,3只船一队,船前由1位扮白须飘胸的老艄公导引指挥,3只船分别由3个人驾乘,驾船者扮演戏剧中的各种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白素珍、许仙和小青等。在艄公的指挥下,驾船者以舞台跑圆场的碎步技法,作“8”字穿插、跑边、陷滩、起浮等动作。早船全部掌灯,二三十盏小红灯笼随船动而闪烁。扭船过程中,每遇大户或好客人家,船停门前唱段晋剧或秧歌,主人必拿出烟、糖、茶水热情款待,以示感谢。

扭旱船

扭旱船,动作变化无穷,如野鸡窜、跑花儿、起船、落船等,所以扭起来很费力气。早期扮艄公划船有名气的是刘照仙、郭生芳、任富祥等,后来有董之炳、刘喆东等。驾船较好的有段清光、渠毓钧、董希贤、武世昌、刘启荣、刘必昌、殷海儿、刘必庆、赵世华、刘源荣等。同时一些青年妇女如王志平、王建华、董习兰、段宜瑞、乔宝凤等也参加此项活动。

铁棍、背棍

塔寺村的铁棍(也称推棍)、背棍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初是从清徐北宜武村借用的,后由铁匠铺仿制并改造出造型美观的铁背棍。每年正月十五,村里组织闹社火铁棍、背棍各显风采,铁棍上抬着俊美儿童扮演的戏剧人物,如《西游记》《打金枝》、《白蛇传》等。铁棍由两组共16人组成,每8人一组,还有喝令1人,压竿1人,多为男青年抬着表演。表演时,进退快慢务须步调一致,形成整体有踮步、侧步、丁字等多种步伐。铁棍设计为度全方位转动,四周观众都能看到精彩表演。年元宵节时,由青年妇女杨秀珍、渠天爱、申永梅、李树英、袁小燕、刘秀文、武月琴、刘月梅在县城观礼台前进行表演,既有传统的优美步伐,又有现代的潇酒舞步,随着音乐节奏,上下一起扭动,别具一格,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背棍

村里背棍有单背棍和双背棍。双背棍在全县也很有特色,双背棍重约50斤,高约两米,分三层镶接,需三人轮背且讲究一定技巧,过去有刘学东、刘源龙、董承龙,现有刘源照、申永刚、朱玉宁等背得好看。双背棍经过巧妙设计幼童脚踩花篮,一手将另一小孩托在空中。两小孩头戴花冠、肩披明珠,扬着水袖,就像空中舞动的仙女,不时向游人作楫,既惊险,又好看,不但村民拍手叫好,就是前来观看的外国游客也纷纷拍照留影。

扭秧歌

元宵节参加人数最多、最热闹的文艺活动是扭秧歌。青年女子着统一服装,头戴鲜花,腰裹彩带,肩披明珠,在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时贏得观众一阵阵喝彩。村里近几年曾组织过两次大型扭秧歌活动,第一次是年元宵节,由33名青年妇女组成的秧歌队,由李广林指挥,曾到贾令镇表演;第二次是年正月十六,村里有60名青年妇女组成的秧歌队在县城进行表演,领头表演的有刘丽魁、段宣娟、刘淑仙等。

扭秧歌

此外,村里的社火活动还有斗龙灯、跑竹马等。斗龙灯在清朝及民国初年时很兴盛,以后逐渐减弱。跑竹马常与扭旱船一起进行,主要由十几岁的儿童扮演。儿童腰间系竹编蒙纱的马头、臀尾,马颈环带铜铃,跑动时铃声齐鸣很能吸引人驻足观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ljfr.com/lczl/14374.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扭秧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