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扭秧歌 >> 扭秧歌介绍 >> 正文

许昌社火,可追溯至葛天乐舞河南大百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19 10:27:22

艾庄铜器舞表演。资料图片

年2月17日,市区曹魏古城南城门前的社火表演。

多年前的上古时期,葛天氏率其族人在长葛一带种葛狩猎,繁衍生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歌舞——葛天氏之乐。

现代社火,是对葛天乐舞八阕的部分继承和发展。

社火,是新春佳节的“热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许昌社火的源头、特点以及文化内涵吧。

溯源:许昌社火,历史悠久

“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民间也叫‘玩故事’,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广为流传。”2月15日,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委会委员王文亭说,从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是民间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盛大祈福活动,是对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舞龙、扭秧歌等杂耍的通称。”王文亭说,“社”为土地之神,“火”为火神。社火演出,民间多称“出社火”,其形势壮观、阵容庞大,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许昌的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中原文化地域风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葛天氏传说传承人杨应甫告诉记者,多年前的上古时期,葛天氏及其族人在长葛石固一带繁衍生息。

如今,在石固遗址,仍可寻觅葛天氏部族活动的遗存。石固遗址还出土了最原始的乐器——单孔骨笛。

“长葛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葛天氏活动的众多传说。”杨应甫说。更重要的是,葛天氏还创作了原始歌舞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杨应甫还告诉记者,现代社火是对葛天乐舞八阕的部分继承和发展。

发展:许昌社火,表演形式多样

许昌的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中原文化地域风情,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许昌社火表演主要分三类,有铜器舞类、民间舞蹈类、鼓乐类。”王文亭说,以铜器舞类为例,据《许昌县志》记载,铜器舞始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铜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大型民间传统舞蹈。

“还有长葛莲花灯舞,又名荷花灯舞,它既非宫廷舞,又非祭祀舞,是产生于长葛民间的一种庆佳节、贺丰岁的儿童集体舞蹈。”王文亭说,长葛莲花灯舞起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

“在长葛,民间社火以石固最为兴盛,而老虎舞最负盛名。”杨应甫说。

王文亭说,老虎舞是以民间打击乐为伴奏营造演出氛围,其舞蹈不受音乐节奏的限制,始创于唐代天宝年间,兴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年的历史。

石固肘阁源于清初(公元年左右),它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小演员在结构奇巧的肘架子上“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若,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融合为一体。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鄢陵“筹音乐”既是寺庙音乐,又是民间社火的演出形式,源于明末清初。

内涵:社火从“娱神”转变为“娱人”

“‘出社火’就是社火演出。”王文亭说。

人们在社火队经过自家门口时将其拦住要求演出,民间称为“拦社火”。王文亭介绍,有时候,还有社火队未被阻拦,到某机关或单位门前时,自动停下来表演。这种讨赏的表演往往与表演的节目内容相得益彰。

“赛社火”也叫“斗社火”或“对社火”,现代人称之为民间文艺比赛。

“斗社火”更能展示社火队的服装、道具和表演技艺。

说起“斗社火”,今年80岁的胡中军说,30多年前,每到春节,在市区南大街,来自各个县的社火队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挤丢了鞋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社火队在表演中斗得难分伯仲!”胡中军说。

“斗社火”的双方或多方一旦“斗”起来,往往会超过原定的时间,表演者更加卖力,场面十分热闹。

“许昌传统社火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既具有娱神祈福、驱疫逐魔的主体功能,又包含了娱人、娱乐的成分,尤其是传统的社火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作用。”王文亭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逐步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诗句不仅显示了社火历史延绵之久,而且彰显了社火浓浓的古韵。于是,围观社火成了很多人记忆中的乡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ljfr.com/jbby/14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扭秧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