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扭秧歌 >> 扭秧歌市场 >> 正文

安塞腰鼓流传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20 12:14:42

点击上方

安塞腰鼓免费加入

常年承接安塞腰鼓表演;招收安塞腰鼓学员。

安塞腰鼓流传(1)

腰鼓民间的流传还是先要说说和秧歌的联系。

人类以劳动为本,不管是狩猎生活,还是农耕生产,人类至诞生以来,劳动与生存就息息相关。“秧歌”顾名思义,是为插秧劳动而歌唱,是劳动者之歌。秧歌,是一种群聚群乐的民间愉悦形式。早在唐代就已具雏形。当初被称为“扭绾”,“扭绾”颇具现代秧歌绸扭的造型,却“歌者不舞,舞者不歌”。

在宋代,秧歌活动十分兴盛,大多是群众性的活动,直到清代也不例外。秧歌不但在农村流行,在城市也很流行,观看秧歌的人蜂拥而至,拥挤不堪。“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袁启旭《燕京竹枝词》)。柯煜《燕京竹枝词》中的“毂击肩摩不暇狂。”秧歌的内容不断充实,形式颇为丰富,艺术更加成熟。据古书记载:“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清李调元《粤东笔》)从此,“秧歌”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全国通用的统一学名。

在宋代,尽管战争连绵不断,各族人民遭受了沉重的痛苦和灾难,但民间舞蹈却继续蓬勃发展。北宋的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有许多“瓦子”,是专门表演各种艺术的固定场所,其中也有《花鼓》。“花鼓”一词至此流传后世。现代人把打腰鼓也叫打花鼓、踢花鼓。宋代民间也有庞大的世代相传的业余舞蹈队伍。节日里,各村各社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队,表演时间较长,这种舞队也叫“社火”(宋人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皆体三十二韵》作者原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范成大诗咏:“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可见社火在当时的流传程度,以至于现代人仍把秧歌叫“社火”或“闹社火”。

元代《村田乐》是表现农业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宋人范成大的诗生动描写了在灯节中民间社火表演的盛况:“村田蓑笠野。”由此看来表演《村田乐》时要扮成农民形象,穿蓑衣,戴草笠而舞。《村田乐》传至清代有所变化。清人吴锡麒著《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村夫)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街、以博观者之笑.....。(秧歌队中的女角叫“拉花”,“拉花”也是秧歌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可见,宋代民间舞蹈队中的许多节目都沿用至清代,但已不叫“舞队”,而改叫“秧歌队”。清代的《村田乐》秧歌与宋代的《村田乐》表演有继承关系。由于民间舞蹈与民众当时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秧歌能在长期动乱中不断流传发展的原因。(王克芳《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早在舞蹈艺术十分盛行的唐代,朝廷就颁布过禁止民间乐舞的命令。开元二年(公元年)颁布禁令:“散乐巡村,特宜禁断。”(《唐会要》)清代康熙十年(公元年)以后曾多次颁布禁止秧歌游唱的法令。据《新示杂抄》载:康熙五十七年(公元年)颁布禁止“秧歌”灯”的法令:“时逢发旦,节庆元宵,唱秧歌、舞把戏......跳傀儡,贺龙灯.....亟(读ji)须查究,以靖地方。”封建统治阶级的禁令,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尽管如此,秧歌艺术还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屡禁不止,依然是人们表现情趣,抒发情感,祝贺胜利,喜庆丰收的主要形式。

在过去,也有一种叫“阳秧”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人们认为太阳是至高无上的圣物,给人类送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没有人类。所以人们祟拜太阳,为太阳歌唱。为了表示对太阳的崇拜,人们仿太阳的形状造出圆形大伞,由领头人掌着它指挥秧歌活动,以示对太阳的崇拜,故叫“日照伞”。由此,人们为太阳进行的歌舞活动就叫“阳歌”或“阳秧”。在我国素有“天圆地方”之说,古人相信,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太阳代表天,人们搞秧歌活动时,由领头人掌“日照伞”,预示着上顶天下踩地,天地合一,人立其间,体现人类崇拜自然敬畏生命,并与自然和睦相处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始崇拜理念。无论是“秧歌”也好,还是“社火”也罢,只不过是各朝代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和称呼而已,它们都是劳动者之歌,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歌舞形式。

现在,人们所讲的秧歌,是指陕北民间各种艺术表演活动的总称。包括扭秧歌、舞彩绸、转九曲、跑旱船、骑毛驴、踩高跷、霸王鞭、打腰鼓、耍扇子等。其中打腰鼓是陕北秧歌活动的主体,秧歌包含腰鼓,它们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陕北人把这种活动叫“闹秧歌”“闹社火”和“闹红火”。

据李雄飞《说伞头道秧歌》对现代秧歌的解释,一是指.种歌舞形式,秧歌伞头打着伞,秧歌队扮成各种人物,手拿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在锣鼓伴奏下起舞,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过街秧歌是行进时的舞蹈,大场秧歌是集体的大型舞蹈,能变出各种复杂的队形和舞姿,小场是两三人的表演,是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小节目,如《小放牛》等。安塞秧歌和腰鼓的大小场主要体现在腰鼓和拉花表演上,是不含有故事情节的小节目。传统秧歌把大场和小场的表演合起来叫“套子秧歌”或“大秧歌”。二是指秧歌的伞头,跑旱船的艄公,转九曲的领头,根据固定的曲调即兴编的歌词,在热闹的锣鼓伴奏下独唱、对唱或领众合唱,边歌边舞。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ljfr.com/jbzd/14364.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扭秧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