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社火。”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地创造与加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黄土地上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
每逢进入腊月的时候,各地方就开始了排演秧歌,村里有擅长闹秧歌的人召集一些人,进行秧歌排演,为的是在新春期间表演的更加精彩更加顺利,也更加圆满。
陕北秧歌从起初的人数不多直到后来队伍逐渐扩大,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为上百人,其阵势大,内容也丰富,且不说别的,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场面壮观,动作纷呈,十分精彩的画面。锣鼓震天,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好不热闹,让人为之心情愉悦、精神振奋!
陕北秧歌的内容有伞头,大场子、小场子、打腰鼓、搬水船、骑毛驴还有蛮婆等多种形式组成。
伞头
伞头是秧歌队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人,拿着类似雨伞经过装饰点缀的伞在队伍的前面带队,不停变化队伍的花样走法,后面的人则紧跟其上。在大场子和小场子演出的时候,伞头会自由演唱、即兴发挥唱秧歌调,内容大都是祝福和祈福的秧歌词。伞头唱完之后,则全体秧歌队的人员紧跟着伞头后面末尾的唱词合唱。
大场子
大场子也叫“大秧歌”,古时也称转大套,它规模宏大,人员较多,是在过街及大广场等场合下进行的集体性歌舞表演活动,也是秧歌表演中最壮观,最热闹、最丰富、最有吸引力场面之一。
大秧歌表演时要突出一个“美”字,则技巧精湛,舞姿优美;发挥一个“活”字,则要动作流利,身子灵活;强调一个“快”字,精神饱满、情绪欢快;做到一个“齐”字,则步调一致,动作整齐。这样会使整个场面生动活泼,狂欢矫健,情绪快乐,热闹非凡,给人民脑海里烁于一个美好的印象。
小场子
小场子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大秧歌的精华,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独立性,在技巧上显得更加精湛;在情绪上显得更加饱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表演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大场子(大秧歌)扭完之后由演员围成一个“太阳圈”。然后再锣鼓家什及唢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整个场面文武结合,歌舞相配,这一招一式的献艺露技,深受人们的欢迎。小场子也唱秧歌,新旧时代小场子秧歌有所不同。
打腰鼓
腰鼓,鼓框用木质成长圆形,两端小腰部教粗,双面蒙皮,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民间腰鼓舞之用。
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表演时动作轻松活泼,愉快潇洒,幅度较小;武腰鼓表演时动作雄猛激烈,威状狂欢,幅度较大。提起腰鼓人们自然想到安塞,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称谓。
安塞腰鼓它不仅打红了陕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央视,春晚、京都等多个舞台,甚至漂洋过海到外国访问演出。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扬。
搬水船
搬水船是反反映在黄河渡口上的故事,一般是在晚上大场子结束后或者白天大秧歌在过街时进行表演,有时与戏剧相结合被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引船、推船、停船、拐弯等惟妙动作真的像在水中行驶一样,优雅欢快,同时也用唱歌、说快板、独白、对白等形式进行逗趣取乐,整个场面充满喜剧色彩。
跑毛驴
跑毛驴,民俗又称“赶毛驴”。因为毛驴和农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人们自然把它引进群众文化生活领域之中,并一代传一代延续下来。
跑毛驴不仅“跑”红了黄土高原,它“跑”到了省城西安,“跑”到了首都北京,“跑”出了国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媒婆
媒婆,民间又称“蛮婆”,是专门扮相比较丑陋的出演。其装束与众不同,在整个秧歌表演过程中出尽洋相,丑态摆出,幽默风趣,不仅给观看秧歌者带来欢乐,同时也增加了秧歌的看点。深受人民的喜爱。
按陕北旧俗,秧歌一般闹到正月十五日之后就应该结束了,但现在有部分农村越闹越上劲,总要闹到正月二三十日之后才收场。这样一年一度红火热闹的新春秧歌就才落下帷幕。
锣鼓喧天,唢呐齐鸣,鞭炮声声。陕北大秧歌给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振奋着陕北黄土高原人民的心田。陕北大秧歌走出了陕北,走向了世界。
治疗白癜风最新方法 https://mip.yyk.99.co[详细]
虽然还没有到农历八月的时候,但是我已经非常怀念八月炸的味道。这种果子名叫[详细]
治疗白癜风最新方法 https://mip.yyk.99.co[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