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扭秧歌 >> 扭秧歌优势 >> 正文

文化观察丨舞出土地的灵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3/11 17:01:44
治白癜风费用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

舞出土地的“灵魂”

□本报记者王臻儒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忙碌了一年的农民走上街头与广场,舞起秧歌。作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此时载歌载舞,意在感谢过去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喜庆的秧歌是农耕文化数千年的艺术积淀,也是源自土地最朴素的喜悦表达。

鲁北地区的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中,济阳鼓子秧歌独树一帜,于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闹元宵,跳秧歌是济阳各地舞台上的常客,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济阳鼓子秧歌的传承曾陷入低谷,但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之下,今日的济阳鼓子秧歌呈现了热闹非凡的新气象。

田野里的舞蹈

姚永琴回忆儿时的春节,记忆犹新的是舞台之外的一幕:“春节排练结束后,父亲和几个秧歌队员在乡间的土路上边走边唱边跳,道路崎岖,却不妨碍跳秧歌的快乐传遍田野。”姚永琴是济阳鼓子秧歌区级传承人,她的父亲姚大新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二人既是父女,也是二十余年的师徒。扭秧歌是这个家里最开心的事,无论何时,听到鼓点响起,父女俩就会兴奋起舞。跳鼓子秧歌,已经成为父女俩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姚大新一家的热爱是济阳鼓子秧歌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济阳当地,鼓子秧歌是不少村庄娱乐生活浓墨重彩的一笔。济阳地区流行正月里“扮闹玩”,鼓子秧歌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正月伊始,各村秧歌队便忙于各自排练,串村表演花样翻新的秧歌。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起舞,名为“街筒子”,走到宽阔的场地,喜庆的锣鼓敲响,舞者开始“跑场子”,热闹的气氛就起来了。

鼓子秧歌主要流传于商河、惠民一带,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济阳位于商河与惠民交界地带,吸取两地精华,保留了传统鼓子秧歌角色和道具的同时,发展出济阳一支刚柔并济的舞蹈风格,在演变中又发展出“快板”“慢板”“小伞”等不同流派,成为鲁北地区鼓子秧歌中独树一帜的一脉。

鲁北地区的鼓子秧歌灵感源自当地流传千年的农耕文化。黄河、徒骇河流经此地,冲积平原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水源,加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济阳当地流传的传说中,商周时期生活在此地的先民在耕猎之余,拿起手边的劳作工具手舞足蹈,以此祈福顺遂或庆贺丰收。

源于农事的乐舞艺术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生生不息。《周礼》记载“凡国祈年于田祖,龠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周朝的秧歌已经发展出祭天敬祖的意味。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描写了元宵节的“村田乐”:“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专业舞者身披蓑笠,化装成农人奏乐起舞,这一形式作为城市文化对农耕生活的想象,加入了一层庆祝年节的含义。“秧歌”一词正式出现在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写道:“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此定义正与济阳民间流传的鼓子秧歌起源传说相似。

鼓子秧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逐步形成了锣鼓相伴、角色各异、套路多变的民间广场舞蹈模式。“人人能跳”是鼓子秧歌在新时期得以蓬勃发展的关键。但想要跳好鼓子秧歌,领悟田野“神韵”是关键。姚永琴介绍:“鼓子秧歌动作大同小异,若想出类拔萃,重要的是舞出土地的‘灵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尘土的厚重感。”

老本领遇见新环境

年,姚大新入选济阳鼓子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担在身,他逐渐认识到传承的不易。姚大新坦言:“经济发展了,娱乐活动丰富起来,鼓子秧歌作为一种‘体力活’,已经得不到年轻人的青睐。”年,姚大新带着鼓子秧歌走进校园,在课余时间为中小学生提供鼓子秧歌的教学。难题接踵而至,老本领与新环境融合碰撞,创新与进步成为传承路上必须拥抱的新主题。

一方面是招式的改良。鼓子秧歌是团体的艺术,演员穿过街头巷尾后聚集到广场上,开始正式表演,名为“跑场”,讲究的是跑出一个“场图”,农耕文化中具象的“双蝴蝶”“单葫芦”,抑或神话传说中的抽象符号“龙摆尾”“鱼跃龙门”,都是“跑场”常用的图案。跑到转折点时,演员转一个小圈后向另一方向跑场,此为“菠花”。复杂的“菠花”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勾画出一幅完整的图案。放眼望去,场景壮观,灵动和谐,“场图”和“菠花”也是济阳当地不少村庄能够年年输出新花样的“杀手锏”。

然而,对于中小学校园里的孩子们而言,生活阅历的不足让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场图”背后积淀千年的秧歌文化,学“场图”只能加深他们记忆的难度。为此,姚大新将跑“场图”改成了方阵队形,同时简化了部分动作,降低了记“场图”给记忆力带来的挑战,也让孩子们从鼓子秧歌中获取强身健体的快乐。“记不住”是鼓子秧歌推广过程中面对的一大问题。改编过程中,姚大新力图让鼓子秧歌向锻炼身体的方向发展,结合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素质和理解能力,设计不同动作。“鼓子秧歌兼顾音、体、美,老少咸宜,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锻炼方式,改良之后,比广场舞更受欢迎。”姚大新表示。

另一方面是教学习惯的更新。姚永琴表示,父女俩见面时,躲不过的一项活动就是“辩论”。教学理念不同带来了思维碰撞。以前教鼓子秧歌,通过“海底捞月”“别井筒”等名称将每一个动作具象化,土方法教学能通过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但效率不高。从小耳濡目染,姚永琴最后选择走上了舞蹈之路,十多年的专业舞蹈学习帮助她形成了系统的秧歌教学方法,依据现代系统的教学体系,她将舞蹈动作分解成数个八拍,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ljfr.com/jbjc/14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扭秧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