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扭一扭”,乍一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最先想到的是东北的大秧歌?扭秧歌是东北的地方民俗之一,但我说的扭一扭和扭秧歌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锣鼓喧天我的老家是在豫西南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很多年前,物质匮乏,偏僻的乡村里几乎没有文化生活,每逢农历的新年,便衍生出一项“踩街”的娱乐活动,被乡民俗称“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项活动一般是由村里的干部出面组织的。每家每户或出人或出力,全员参与,凝聚力还是很高的。
“踩街”前期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挨家挨户征集农村常有的那种八仙桌,标准是结实耐用就行。然后把征集来的八仙桌,桌面朝下翻过来,四周用五颜六色的漂亮帷幕挡上,再用两根直杠横穿过桌腿后固定牢固,想象一下就类似于那种没有顶的轿子一样。经过这样包装一番后,“踩街”最主要的道具就完成了。
——准备活动通常情况下,“踩街”的时候是由四个年轻力壮的壮劳力,分别抬着包装好的“轿子”的四角,而坐在“轿子”里的,都是挑选的学校里的学生。他们的服装、道具、脸谱就跟戏曲里的一样,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是借用了戏班子一整套的行头罢了。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扭一扭”才真正上场。随着锣鼓声铿锵有力的响起,踩街的人踏着鼓点,翩翩起舞起来。他们既要保证跟上锣鼓的鼓点不出差错,又要保证站在“轿子”上的孩子不掉下来,其实还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的跟着踩街的队伍走街串巷。路边是各种各样的点心糖果和小玩意儿,吸引着大部分孩子的目光。
——“踩街”现场“踩街”的队伍通常情况下是走走停停的,遇到店铺的门口,会特意停下来多扭一会儿。店铺的老板往往就会把好吃的零食,挂在“轿子”上提前竖起的一根竹竿上,这也算是对参与活动的小演员的犒劳了。
“踩街”活动一般午饭后开始,持续到晚上结束。那时候,毕竟人们的娱乐方式是很有限的,组织这种全民大联欢,还是很能活跃山村气氛的。我后来也曾多方探询过,这种在大年初一就“踩街”的现象,只有我们那一带才有,别的地方不是没有,而是很少选在初一这天。
——小演员记忆中对“踩街”感触最深的,是那时候总是期望自己什么时候也能站上“轿子”,成为围观人群眼中的“小演员”,哪怕一次就行。我妈曾告诉我,我连做梦说的梦话都是“踩街”,但这个愿望,总也没有实现过。后来,慢慢的长大了,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最近一次看“踩街”,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物质生活发达了,人们越来越有钱了,“踩街”的档次也提了起来。“轿子”虽然还是用的以前的八仙桌,但帷幕更漂亮,更大气了,小演员的服装也更华丽了。只是和这喧嚣热闹相对应的,却是观看的群众越来越少了。毕竟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发达了,足不出户,坐在自己家里,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事情,这小小的“踩街”,除了村子里的老辈人,再也吸引不了年轻人的目光了。
——“踩街”活动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年初一扭一扭的“踩街”活动,也会慢慢的隐没在时代前进的车轮中。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传统的元宵佳节,为了让老人、孩子们足不出户感受浓厚的节[详细]
虽然还没有到农历八月的时候,但是我已经非常怀念八月炸的味道。这种果子名叫[详细]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传统的元宵佳节,为了让老人、孩子们足不出户感受浓厚的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