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扭秧歌 >> 扭秧歌介绍 >> 正文

艺堂课昌黎地秧歌窥见民间舞蹈的精神气央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7/11 16:18:28

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央广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图书馆推出系列课程,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多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给非遗纪录片加上一个“评论音轨”,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

(图为非遗影像公开课现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本期,我们将走进昌黎地秧歌,聆听它背后的传承故事。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昌黎地秧歌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它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如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图为秦梦雨在表演昌黎地秧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作为昌黎地秧歌的代表人物,秦梦雨从小就酷爱地秧歌自幼跟随太爷秦来扭秧歌,12岁正式开始学习丑角,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流派,活跃在地秧歌表演舞台上。其表演特点是从头到肩,从肩到腰,从腰到腿,都达到行云流水般纯熟,亮相更是幽默、诙谐、自然,毬帽、手帕、扇子三种道具运用得体自如,形体动作干净利落、千姿百态、钢柔相继、收放得体。代表作品有《跑驴》《锯缸》《瞎子摸杆》等。年随昌黎地秧歌表演团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获得最高奖《金玫瑰奖》。年他和昌黎秧歌队参加全国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获得最高奖《兰花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秧歌(昌黎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ljfr.com/jbby/15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扭秧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