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扭秧歌 >> 扭秧歌介绍 >> 正文

手艺不是什么本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0/13 12:29:18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我们就是这么祖祖辈辈地混着过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上的技艺也逐渐地衍生开去,演变而去,琴棋书画以及吹拉弹唱等等也应运而生,当然还有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等等。后来那些手艺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似乎变得更有高级感了。它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它进入了民间工艺的宝库,作为艺术的一部分留在人们的生活里,并生产出了供人欣赏把玩的工艺品。不过,在日常之内,很大部分手艺最多也只能算是个人的业余爱好而已,并没有什么了不得。当然,也不乏优秀的例子。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所言非虚。可是,就算是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那也是假把式,中看不中用。

不过真正让我们痛不欲生的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把手艺当成了本事,当成养家糊口的真把式,当成了捧在自己手心上的铁饭碗,把它奉为神明,而顶礼膜拜。事过境迁,已时不我待,手艺这玩意儿也是有时效性的,不经意之间它就会过时的。它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之分。在少年手上的时候最多是游戏是娱乐;到了青年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而且充满青春活力;只是中年的时候,相关技艺已经有些愚钝了;到老了的时候,也就有点黔驴技穷了,那些所谓的技术大多已经拿捏不动了。不是因为我并没有吸取前人的教训,干一行爱一行,而是那一行又一行总是过目就忘,而且过期它不候了。

一招鲜,吃遍天下鲜。有人一辈子就靠着杂耍,玩障眼法取悦他人,耍点小聪明,尽管如此,也是辛苦异常。一副太平歌词,听得懂的会以艺术的名义加以点赞或收藏,听不懂的可能说那是敲竹杠。记得小时候,有一补锅匠挑着一副担子走村串户,不仅嘴巴得甜,勤叫唤(当时没电子喇叭),而且见到人时还故意甩起担子,左右摇摆,像北方扭秧歌一样地表演起来,由此引来很多人的围观,慢慢地大家也就记住他了,有破锅破碗的都会拿过来给他补。所以,手艺活精不精是一回事,做的其实都是口碑,是信任。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信用体系已经不那么牢固了。因而,手艺人很容易会被折腾得够呛的。

当然,手艺和职业虽有关联但不是一回事。有人可以把挑战人类极限当作一种职业,比如徒手攀岩,比如跑酷,比如翼装表演,等等,但它们绝不是手艺。还有魔方等等益智类游戏,说是开发思维也好,说是挑战大脑的极限也罢,也都仅仅是人类社会个人极限能力或是魅力的展示而已,虽然是自带高级感的技术。

你说让我学会一门手艺,也倒是轻巧容易,可要我攒一身的本事实在是难为我了。手艺也许可以挣钱,可以糊口,但是往往难以为继,可持续性太差,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拿手艺当本事自然是不可取的,真的本事是深谙资源的统筹和整合,是自我的管理和经营,是如何让自己从手艺人变成经理人,让一招鲜变成天下鲜,让手艺变成一种产业一种产品。其中固然是任重而道远。但是面对那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和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巴,你是不是自己也得把口水往肚子里头咽下去呢?或是倒吸了一口冷气?是不是得拿出一点真本事呢?不要炫技,不要轻浮,不可低俗,不可庸碌,本事是需要积淀的,是挣钱挣不来的,其实单靠手艺也挣不到什么钱。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ljfr.com/jbby/15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扭秧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