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扭秧歌 >> 扭秧歌介绍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春节丨年俗日历正月初六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0/7 12:57:40
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秧歌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今天(2月6日)是正月初六,随小编一起走进昌黎地秧歌——“扭”进“非遗”的乡土艺术。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也称作冀东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演员在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旅游服务专题展区河北展示区内表演。(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早期的昌黎地秧歌以歌舞表演为主,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到了晚清,昌黎县人王作云将地秧歌与戏曲表演相结合,首创了“秧歌演戏的艺术形式”,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出子秧歌”,这种表演形式变得更有故事性,并被一代代艺人加入各自的时代特色。

昌黎地秧歌。(资料片)

年,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擓”“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现在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

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昌黎地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戏有《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编辑曹秦雨)

寻非遗觅年味

抢红包拿大奖

趣味答题安排上!

领取超多红包

更有旅游大礼包等你来拿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ljfr.com/jbby/15177.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扭秧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